刻意训练理论

什么是刻意训练理论

首次提出“刻意练习”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(Florida State University)心理学家 K. Anders Ericsson,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带领科研小组在柏林音乐学院研究“天才是如何脱颖而出的”。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,所有顶级高手都是练出来的,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。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,或者做不好,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。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,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。

刻意训练理论的内容

1、精心选择与设定“学习”,学习自己不懂的,做自己做不好的

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,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,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。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“学习区”内进行,具有高度的针对性。

2、技能应用源于成熟度,成熟度源于重复训练

从不会到会,秘诀是重复。设计各种不同难度的场合,针对性有层次的提升能力。

3、错误的改变源于持续获得有效反馈,刻意练习是以未知和错误为中心的练习。

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,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。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。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,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,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,并不断寻求改进。

刻意训练理论的应用

学习的最好办法不是知道,而是自己重复的做。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分解、重复化的办法也恰巧是MBA课程的精髓。如果没有这种事先的重复训练,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事件往往会不知所措。